作者:許復 Harry Hsu/Beyond the Border前言:傳媒工作中,窺見「處處是平行時空」我曾走過漫長的電視新聞生涯,從台灣的媒體出身,最後一頭栽進彼岸的電視圈。我播的新聞、我做的節目,也從一開始只有講普通話的觀眾收看,到包括講廣東話的觀眾以及各地的華人。 或許對大部分從事媒體這行的人來說,收視率或網路上的點擊率疊加而來的「人氣」,是職涯的重要目標;於我而言不然——因為地理上的「轉移」及「增幅」,我希望透過媒體工作的本身,打造一條讓自己通往這個廣闊世界的途徑。而最終的目標,是看見這世界的更多樣貌。 結果,我的確看見了更廣大的世界,但同時間也清楚地發現:我們正確實地活在一個「平行時空」裡:不管是關在編輯室中擷取 BBC 、 CNN 或 NHK 的畫面;編譯路透社、美聯社的國際要聞;或是坐在主播台上播報「世界大事」,事實上都不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工作內容。 反而是,因為在香港或中國大陸境內的媒體工作,每每會很自然地被捲進一個「全球的媒體人圈子」——除了常常飛到世界各處採訪,因而認識各地的記者;或是邀各國產官學人、企業家上節目訪談;公司的新聞團隊內,更不乏外籍人士或各國海歸⋯⋯ 這造成了:哪怕只是休假在咖啡廳閒坐,幾乎隨時隨地都能看見「跨境式」的激辯。好比最近 BBC 的某個主編和朝日新聞的某個記者,在微信群裡就某個議題爭得面紅耳赤,最後出來打圓場的反而是央視的某個編導。不論是思想或觀點的交流,當事人帶特定目的的刻意宣傳,甚或是溢滿情緒的意氣之爭⋯⋯總之幕幕火花四射,其實都很精彩。 漸漸地,我發現任何形式的知識「碰撞」、與「火花」的產生,常常都源於所謂的「資訊落差」或「資訊不對等」所延伸出的自我堅持。 換言之,所謂的「平行時空」或許並不盡然是壞事:正因有著資訊落差、不同價值,才會有不同觀點、不同立場之間的短兵交接。而在爭辯的同時,若能維持基本尊重與理性,並不失為促進彼此理解、交流的方式,也能交織出一幕幕不一樣的風景。以下我想講的故事,也許對許多讀者來說是另一個「平行時空」;也可能會引發你不同的意見或批評。但我仍希望透過它來促進對話、理解與交流:跨境的菁英人士們,對台灣的「不同看法」我個人「跨境」的交際圈,基本上分成三條線: 一條是從歐洲輻射到世界各國,主要從各國的劍橋、 G5 校友及留歐學人圈擴散,蔓延到美國常春藤盟校校友等。這裡面的人普遍掌握著格局比較大的資源,自有一番看待世界的高度和視角;只是,見樹又見林的功夫並非易事,因此人人各有造化。第二條是以香港為延伸的線,也包括目前在香港工作的台灣人。這些人亦多半都有留外背景,但是香港待久了,也形塑出了一股「香港味十足的世界觀」,在回歸後的今日香港,不難發現其中或多或少都有些五味雜陳。第三條是中國大陸這條線。隨著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崛起,包括在大陸點滴經營的台灣人,這幾年也可以說是風風火火。後兩條線的人,相對來說,多少都掌握到一些趨勢上的優勢;但相對的,勢必也經歷一些各自生命脈絡裡的波動,當中的苦辣酸甜,也只有自己懂。這三個圈子的人,也多有交疊與相似之處。不過以下主要想講的,是他們與「在台灣的台灣人」,有著很顯著的「資訊落差」、「觀點落差」: 首先,大多數國際人士除非來自台灣或香港、中國,否則對「台灣」這個名字總是相對陌生。你提到 ASUS ,他會告訴你那是日本品牌;你提到日月潭,他會說:「這名字好美,應該是在中國雲南吧!我猜對了嗎?」 這也就罷了,就連一波波在不同時間、飛躍穿梭於換日線上的台灣人,最近每每聊到自己的家園,也常常是搖頭嘆息、或採取完全「事不干己」的冷漠口吻——有人說,當前的政策造成了「鎖國」局面,台灣在國際上越來越邊緣化;有人則言,鎖不鎖國哪有差?台灣早就完蛋了。但事實上,這樣的態度,我是極度不認同的。有人道,因為台灣媒體長年的運作模式,早就讓台灣人活在「不知世界為何物」的邊角而不自知;也有人道,許多台灣人連現在的中國大陸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、也不想知道,你還要求他去認識世界的樣子?這些評論有沒有價值,在此就不多做論述。我更想強調的是:如同前面所說的,「資訊不對等」其實到處都有,它更是碰撞出火花的源泉——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家園是一個封閉的地方;或者說,你的家園是所謂「資訊不對等」的其中一方⋯⋯ 那麼,這其實正是你發揮的機會:請拿出誠意,讓台灣和其他地方的不對等資訊,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。如果你有能力,請多運用你的資源為台灣「搭橋」;如果你暫且搭不了橋,那麼,你可以做的就是展現「態度」,與其他能搭橋之人攜手共進。 這個世界,需要更多「搭橋者」敦煌網創始人王樹彤,是中國互聯網圈少有的女性人物,在國內她是「中國十大 IT 風雲人物」、「中國商界女性年度人物」、「中國商業木蘭」;而來到國際舞台上,國際媒體說她是「女版馬雲」、一張最美的「中國名片」。她的國際魅力來源,很大部分是作為亞太經合組織(APEC)工商諮詢理事會中小企業工作組聯席主席,與中國 3 位 APEC 企業家代表的其中一位,每年和各國領導人及代表企業家聚會,極力推動中國品牌到世界上去。 王樹彤的能量,更表現在另一件事上:她在 APEC 中善用 APEC 女性論壇主席的身份,發起女性創業項目 APEC Women Connect ,把全球的女性領導人及企業家串連起來,推動女性創業。(詳見:《我在前老闆「女版馬雲」王樹彤身邊的日子──曾任微軟高管、連續成功創業、活躍外交舞台,她是如何辦到的?》) 如果你問我從她身上學到什麼?我會豪不猶豫地告訴你:是一種「走出去」的態度。 敦煌網本身主要對接的,是中國的賣家與全球各地的 B 類買家。全中國有太多的中小企業:黃河邊、長江畔、喀納斯湖濱、長白山裡。你要讓這些講不出幾句英語的人所代表的「中國故事」走到世界舞台上?聽起來是天方夜譚;而你要讓全世界各地的 B 類賣家認同 Made in China 的新意義並且買單?更是艱鉅任務。 「中國賣家」、「各國買家」。試想,這當中有多少資訊不對等?但長年下來,王樹彤卻成功推動了千千萬萬中小企業「抱團出海」,她憑藉的力量有很多,但我認為最關鍵的還是她的一股信念:她始終相信資訊不對等能產生的火花必定精彩;更相信這一切的精彩,都發生在「走出去」的那一步上。對我來說,這些跟她來自中國大陸或台灣無關,跟她如今擁有多少頭銜、稱號也無關——這種深知各地資訊落差,仍然「走出去」的精神;不怕「平行時空」的挑戰而搭橋的堅持,正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態度。在外呼籲各國支持台灣,還不如多費力改善台灣就業環境今年最受關注的兩岸議題,莫過於北京政府祭出的「惠台政策」了:在中國中央政府於 2 月推出「惠台 31 項政策」後,各地方政府也陸續跟著推出多項配套措施。根據多項民調顯示,台灣如今有高達一半的民眾,有意願到中國大陸就業或創業。對比台灣總統蔡英文最近在歐洲議會發表錄影的演說,呼籲「歐洲各國未來要多多支持台灣」,其實頗叫人著急。試想,歐洲各國菁英可能根本還不認識台灣、資訊不對等的落差尚且要許多時間弭平,何來直接「支持」之說?事實上,台灣現在不需要任何意識形態上的自我安慰,也不需要任何撫慰民眾心靈的口號或「金句」,更不需要國際間各種形式上的、有名無實的支持。 台灣真正需要的是努力與國際「搭橋」:透過非常具體且可執行的國家發展藍圖,提供青年人可發展的未來舞台,迎向世界的新局。現在,所謂人才不只「西進」,更有越來越多人走向歐美日及東協國家。當蔡總統在外呼籲更多國際力量支持台灣的同時,還不如多花力氣去積極具體地醫治台灣的就業及創業環境,不只要讓民眾看到就業機會,更要保障薪資福利;而在政策方面,更應該打造一個友善的環境,讓各國企業願意在台灣種豆、等待開花結果。 如此一來,不僅可吸引優秀的國際人才與企業來台,也才可以減少優秀的人才與優良的企業離開台灣、不再回來。能夠「走出去」的不只有腳步,更是心胸近來,中美關係已經進入至冰點,劍拔弩張、箭在弦上。很多人都說,種種跡象顯示,「台灣的各種機會來了」。 但其實,就算台灣彷彿看到了「美國和國際友善的眼光」,不論在外交關係上、還是經濟上,我認為藉此「要和國際更密切接軌」、甚至「獲得各國的多多支持」,都還是一條非常長遠的路。 事實上,中美貿易戰帶起的國際貿易新格局,是更為「單邊主義」而非「多邊主義」;是更為「各自為政」而非「促進往來」的大環境——包括東南亞諸國在內,現在人人都在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。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,台灣如果不找到自己在國際上不可取代的定位,怎麼能夠被動地期待歐美先進諸國,直接給予台灣「優惠」、「支持」?這不就跟相信中國大陸真的會「全面惠台」一樣地天真嗎?所以在我看來,台灣真正要做的,是更積極地「走出去」迎向世界——不只是腳步上的,更是心態上的。其實,我從不鼓勵人人都非要在「物理上」走出去不可;更不是非得「西進」不可:以「西進」為例,中國大陸的產業、政治生態、文化環境等,每一個地方都有很大的差異性,也都與台灣非常不同——若沒有先詳細研究對台政策的所謂「優惠」條件,明確評估過自己的需求和能力、適應力,切莫貿然行動。但,倘若執政當局沒有辦法讓國內的環境更符合人民的期待,不「出走」,又該怎麼辦?我想,我們至少能做到的,是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心胸更開闊,做到「認識世界趨勢」、「體察不同資訊落差」——如此才有機會從自身做起,厚植受到國際矚目的實力。 這包括:第一,想一想自己有哪些長處,是別人沒有的;第二,別用預設立場的偏見、甚至仇視的眼光,去看待任何一個不同於自己的人或國家——包括中國大陸;第三,如此我們才能學習各國的優點、避免缺點,截長補短。即使人在台灣,一樣能共同把這個家園建設得更好。 能夠「走出去」的從來不只是腳步,更要從心胸做起。代結語:台灣,有如「非池中物」的甄嬛電視劇《甄嬛傳》中的曹貴人曾有句名言:「兩虎相爭,就算在夾縫中的小獸,也得給自己找條後路啊!」這不禁讓我想到如今在中美博弈之下的台灣。 然而,台灣不是「曹貴人」、更不是小獸。台灣其實比較像剛入宮的嬛嬛——有點天真、有點任性、有點淘氣,還有點小聰明,被霸氣華妃發配住到離皇帝的養心殿較遠的碎玉軒,還自認聰明地「喝藥裝病」,認為這樣可以活得長遠。但其實,甄嬛剛入宮時,老謀深算的皇后早就看到她身上的潛能,並且預言:「此女非池中物。」台灣是不是「池中物」?我認為當然不是。只是,台灣未來的路要走得長遠,需要的不是意氣、而是巧勁,以及我在這篇文章中所說的「心胸」。※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,原標題為《 各國憑什麼要「多多支持台灣」?——平行時空般的世局中,我們更需要「走出去」的心》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【關聯閱讀】 【政策篇】與其要政府「多做什麼」,不如請政府「少做一點」 【美國大選】我不是川普鐵粉,我只是反對傲慢地解讀民主(上):川普是怎麼贏的?更多論壇文章 當中日兩國和解的大風吹起 台灣呢? 准了「以核養綠」公投補件 向三位法官致敬 蔡總統又從工具箱裡掏出了台獨道具 姚文智爛還是民進黨差? 國瑜舞劍 意在「主席」作者簡介: 英國劍橋大學科技政策碩士(MPhil in Tech Policy),中國傳媒大學訪問學者。滿洲血脈、寶島出生、英倫學成、香港玩耍、魔都慢跑、帝都尋親,中英粵三聲道闖江湖,在亞太區各地電視台當了多年新聞主播、國際特派記者及製作人,採訪經歷滾遍地球,專精國際政治、科技新創兩大領域,曾主持近百場中英論壇。 ______________【Yahoo論壇】係網友、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,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>>> 投稿去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igifub34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